描述
對多數老闆來說,「我要不要幫自己報薪水?」其實是「公司治理 + 稅務 + 社會保險 + 現金流」的綜合題。以薪資領能把人事費用列帳、也有勞健保和勞基法保障;以股利領彈性高、沒有每月扣繳與保費負擔,但少了勞動保障,且年度報稅仍要把股利算進去。下面把兩條路的流程和差異講清楚。
一、負責人領取報酬的兩條路
。薪資報酬:把自己當公司受僱員工,每月領薪水。公司這筆薪水可以當支出費用,你本人有勞健保。代價就是每月要扣繳稅款、要投保、要跑一些行政流程。
。盈餘分配/股利:把自己當股東,年終或隔年領股利。這不是薪資、不能列入支出成本,而是「股東權益分配」。發的當下通常沒有每月扣繳與保費問題,但到年度報稅時,你一定要把股利申報,且在「併入綜所稅」與「分離課稅」二選一。
*實務上多數中小企業最後會選「固定薪資(保留基本保障)+年度股利(彈性回饋)」的混合做法。
*小地雷:只有董監事酬勞但沒有實際受僱提供勞務,通常不能因此去加保勞保;若你確實受僱(如兼任總經理、執行長等且拿薪水),才談得上「薪資+投保」。
二、走「薪資」的流程
1.先把「受僱」的證據準備好
用董事會/股東會決議確認你的薪酬,搭配勞動契約、職務說明、考核方式等,讓名實相符;日後不論查帳、投資人審閱或勞檢,都說得清楚。
2.投保勞健保
你以受僱身分拿薪水,原則上就該在公司投保勞保、健保,健保的投保等級會受到公司人數與員工最高投保額影響。
3.每月結薪與扣繳
每月底結薪看「扣繳率標準表」是否要預扣、要扣多少,次月 10 日前把上月預扣的稅繳進國庫。隔年 1 月底前,公司要把扣(免)繳憑單申報完成並提供員工,你個人每年 5/1–5/31 申報綜所稅。
三、走「股利」的流程與關鍵規定
1.先決算、再決議
年度結束、帳做好之後,由董事會/股東會決議盈餘分配;決議內容需載明現金股利金額、發放時程。
2.稅怎麼報?有兩條算法
當股利實際發放到個人時,重點在隔年的個人所得稅申報,建議每年試算一次、選擇較適當者即可。
。合併課稅:把股利一起併入綜所稅計算,當年度可以享一定比例的股利可抵減(有上限)。
。分離課稅:用單一稅率直接把股利分開計完,不再併入你的綜所稅級距。
3.保險與勞保的邏輯
股利不是薪資,不會因此投保。若你同時也拿薪水(例如兼任總經理),就要照薪資那一套投保,股利和薪資是兩條不同的線,不要混在一起算。
四、負責人勞健保「規劃數字」
健保(負責人健保需保在任職或自己公司)
。員工數未滿 5 人 ,健保投保等級 40,100元
公司負擔額約 1,940元/月;個人負擔額約 622元/月(政府另有補助)。
。員工數 ≥ 5 人 → 健保投保等級 45,800元(或不低於員工最高投保額)
公司負擔額約 2,216元/月;個人負擔額約 710元/月。
勞保(兩條路,選公司保或工會保)
。費率概念:114 年勞保把費率抓 12.5% 來估,分攤概念常見為「雇主 70%/個人 20%/政府 10%」。最低級距可先用 28,590元 當例(僅示意)。
- 保在公司
– 公司負擔額約 2,502元/月;個人負擔額約 715元/月(不含職災、就保與勞退提撥)。
B. 保在職業工會
– 常見分攤概念:「個人 60%/政府 40%」(沒有雇主)。
– 個人負擔額約 2,144元/月(同樣以 28,590元 × 12.5% × 60% 示意;另加職災由個人負擔)。
重點:
– 保在公司:公司支出較高,但可列公司支出費用,個人負擔相對低。
– 保在工會:公司零勞保支出,但個人每月要自付較多,也沒有雇主提撥 6% 勞退。
– 健保的投保等級還會受「公司員工最高投保額」牽動,實務上不能低於員工最高者。
*實務仍以當年度健保署、勞保局公告與公司行業別職災費率為準。健保以下均以「本人無眷口」估算;勞保不含職災與就保細節。
五、常見誤區快答
。只領股利就不用報稅?
不行、年度一定要申報,還得在「併入所得」或「分離課稅」之間二擇一。
。董監事都能加保勞保嗎?
只有董監報酬、沒有受僱關係原則上不能。若兼任經理人、確實受僱提供勞務且有薪資,才談得上以薪資加保。
結語
「領薪」與「領股利」不是二選一,而是按公司階段與現金流去搭配。如果你重視保障+列費,就用薪資+公司投保,多數創業者最後都走「固定薪資+年度股利」的混合路線,需要仔細計算公司現有狀態,如此一來 合規、現金流、稅負就能同時兼顧。「Centurion & Work 瑞誼商務中心」深耕初創,固定與業界廣受好評之專業會計師事務配合,多年來已協助數百家公司財會稅務服務、並提供大台北地區商業登記最低價,是您創業路上的好夥伴!祝您創業成功!
(責任編輯:鄭祤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