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Digital Nomad 數位遊牧
最早可追溯到1997年,由日本半導體專家牧本次雄首度提出。數位遊牧者的生活型態同時兼顧遷移與賺錢,他們不在工作的地方生活,反倒是在生活的地方工作。工作內容主要仰賴電腦、網路,意即只要肩負筆電、連線網路,隨處可成辦公室。
目前已有不少國家、城市逐漸受到數位遊牧者的歡迎,部分國家如克羅地亞、愛沙尼亞、波蘭、捷克、德國、冰島,更貼心地提供數位遊牧簽證,葡萄牙的馬德拉島甚至成立第一個正式的數位遊牧村。印尼峇里島、泰國清邁及台灣等相較歐洲物價較低的亞洲地區,亦十分熱門。
正好在2020年初,Covid-19爆發卻尚未延伸的初期,這樣的生活型態進入了我的認知中。在泰北認識到的某個匈牙人,讓我認識到美國攝影師Christian A. Schaffer。她是一名車居者,至今已長居一台露營車長達三年。她的足跡遍布全美各地大山大海,以各戶外品牌的合作維生,遷移更有助其拍攝素材。
作為喜好行旅之人,難免傾心如此生活型態。疫情期間雖然身限海內,卻也心在天地。工作日可在家與辦公室之外的地點上班,在疫情前的時代,幾乎是天方夜譚。然而,國內各公司遠端工作的因應方案,在這兩年內陸續長出,其實不少自由接案者以外的上班族,已經在各空間數位游牧一段時日,卻不自知。
Station & Cafe.
優質的第三地空間,融合咖啡館、辦公室與會議環境,適合各型態的數位遊牧工作者。



不在工作的地方生活,在生活的地方工作;無需合約、沒有束縛,每日一杯咖啡,即可享有安靜的工作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