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「免 5 % 稅金」真的划算嗎? 2025 免稅營業人攻略】

對營收尚小的創業者與自由工作者來說,國稅局核定的起徵點以下營業人極小規模營業人身分似乎可以省下 5 % 營業稅,但背後也意味著進項稅額無法抵扣。若日後需要大量購置設備或承接商務客戶訂單,省下的稅金往往…

已售完

描述

對營收尚小的創業者與自由工作者來說,國稅局核定的起徵點以下營業人極小規模營業人身分似乎可以省下 5 % 營業稅,但背後也意味著進項稅額無法抵扣。若日後需要大量購置設備或承接商務客戶訂單,省下的稅金往往不及失去的抵扣。以下依 2025 年最新規定,逐步說明免稅資格、申請流程以及兼營業人常見的進項稅分攤風險。

 

 一、起徵點與統一發票標準

  1. 營業稅起徵點:財政部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宣布,若營業人賣的是貨物,平均每月銷售額未達 10 萬元,若賣的是勞務,未達 5 萬元,就屬於「起徵點以下」。這類營業人免繳營業稅,也能向國稅局各稽徵處申請使用「免稅統一發票」字軌。
  2. 使用統一發票標準:平均每月銷售額滿 20 萬元的營業人,應改用 5 % 稅率自行開立統一發票,未達 20 萬元者可被歸類為「小規模營業人」。


二、誰能成為小規模營業人

若平均月營業額介於起徵點與 20 萬元之間,國稅局通常將你列為小規模營業人,改用「查定銷售額 × 1 %」的方式開單,按季繳稅。若查定金額又低於起徵點,該稅額為零,但仍保留「營業人」資格。注意三件事:

。發票能力受限 :小規模營業人原則上不能開 5 % 統一發票,若要對企業收款,只能先向國稅局申請「免稅字軌」或乾脆升級為一般應稅營業人。

。進項稅無抵扣:所有採購時付出的 5 % 稅金都必須自行吸收。

。升級門檻:平均月營業額超過 20 萬元、或預計大額進貨設備、或具備開票系統時,國稅局將會要求改採一般應稅計算。

    

三、免稅營業人與免稅發票的申請流程(平均每月銷售額未達 10 萬元)

。何時申請:在新公司/行號「正式營業前」也就是在設立登記後、或身分變動(如營收下滑)後 15 日內,填寫「免稅或非營業人申請書」,附上身分證與營業登記證影本,就近送交主管國稅局。

。審核重點:新設立國稅局各稽徵處通常要求佐證資料,提供能推估營收的前置資料(租約、價目表、營收估算說明、開店籌備證據),國稅局可依特種查定公式與同業水準估算(例如座位數 × 滿座率 × 營業時數 × 客單),判斷是否低於起徵點。審核期約 10–20 個工作天。

。核准後續:國稅局各稽徵經核准並配賦統一發票字軌後,才能申請紙本免稅發票、或在財政部電子發票整合服務平台(EIP)開通專屬字軌。

    

四、兼營營業人:進項稅分攤的隱形成本

很多人以為「免稅營業人」的身份「免稅=零稅負」,實際上營業所得將併入個人所得一併計算,而「小規模營業人」進項稅額是無法全數抵扣的;此外,同時販售應稅與免稅商品的「兼營營業人」,凡共用的進項稅都必須依銷售比例分攤,未分攤部分將成為不可抵扣成本、非常複雜。

舉例:同時販售應稅與免稅商品(例如線上課程 5 %、出版教科書免稅),所有「共用性」支出都要按銷售比例分攤進項稅額。例如全年應稅銷售 120 萬元,免稅銷售 80 萬元,應稅占總銷售 60 %;若房租水電等共用進項稅為 5 萬元,只能抵 60 % (3 萬元),剩下 2 萬元無法退稅,一次成為成本。每期只能先用預估比率抵稅,年底還得與實際金額清算,多退少補。愈高比例的免稅收入,就愈容易吃掉你的進項抵扣額。

 

結語

「免 5 %」並不代表零稅務成本。若你的營業額低於10萬元、或勞務收入低於5 萬元起徵點,確實可以透過免稅降低稅務與行政壓力;然一旦業務擴張、設備投資增加,失去的 5 % 進項抵扣可能讓你付出更高總成本。最好的做法是在開立第一張發票前就和會計師討論短中期營收、資本支出與客戶組成,選擇最有利的稅籍。之後再透過電子發票、分帳制度與定期試算,確保發票、帳務與申報都站在合法合規的一側,把資金留給真正能推動業務成長的地方。「Centurion & Work 瑞誼商務中心」深耕初創,固定與業界廣受好評之專業會計師事務配合,多年來已協助數百家公司財會稅務服務、並提供大台北地區商業登記最低價,是您創業路上的好夥伴!祝您創業成功!

(責任編輯:鄭祤呈)